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 >

王一鸣:中国经济已进入趋势性恢复轨道

近期,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讨论再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近期举办的第167期“经济每月谈”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从经济增速、增长潜力、人口变化、宏观政策等方面阐述了他对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和未来增长潜力的看法。

王一鸣:中国经济已进入趋势性恢复轨道

王一鸣强调,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些困难挑战,是疫情滞后影响等周期性因素和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结构性问题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经济已进入趋势性恢复轨道,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只要将经济恢复过程转化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过程,就一定能够推动中国经济整体好转并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

经济增速正在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

王一鸣指出,大量的学术研究都认为,“十四五”时期中国潜在增长率在5.5%左右。2020~2022年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为4.5%,低于潜在增长水平,这主要是疫情冲击下,市场需求下滑,产业链循环不畅,抑制了经济产出增长。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逐步消退,需求持续恢复,供给约束消除,经济增速正在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王一鸣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从8月份主要指标的边际改善情况看,全年能够实现略高于5%的经济增长。

他强调,从增长潜力看,中国还有巨大的经济追赶型增长空间。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完成。中国人均GDP总量仍然较低,2022年为1.27万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17%,经济增长潜力仍十分巨大。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例,

王一鸣表示,中国有近3亿农业转移人口尚未完全实现市民化。根据经合组织团队的研究,如果这部分人享有城市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人均消费支出会增加30%。由此可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就将释放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人口规模巨大优势未变,人口质量红利正在形成

2022年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引发了很多讨论。“这是在巨大人口规模基础上的负增长。”王一鸣说,未来一个时期如果生育率保持在1.3左右的区间,在2035年前人口总量仍将保持在14亿人左右。这决定了我国在一个时期内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不会变。

在他看来,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仍有潜力。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占比大体是23%,远超发达国家的3%。而中国1个百分点的劳动力相当于760万人,假设转移10个百分点的农业劳动力,就是7600万人,比一些国家的全部劳动力存量都要大。

王一鸣认为,我国人口不仅有数量优势,质量红利也正在形成。2021年,我国累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7%。2022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超过1000万,2023年达到1158万人。因此,尽管劳动年龄人口绝对量有所下降,但由于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力资本存量在相当长时期仍将持续增加。

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仍大,没有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

王一鸣表示,虽然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目前房地产业仍处于调整期,但中国城镇化尚未完成,房地产市场仍有空间。

他说,2022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7.7%,两个指标相差17.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还有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尚未市民化,这部分人群有住房的刚性需求。同时,现有城镇人口改善性住房需求仍然较大。随着房地产政策优化调整,潜在需求会逐步释放。

他进一步指出,中国并没有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为资产价格暴跌,导致市场主体持有的资产价值大幅缩水,为减少负债,市场主体不得不被动去杠杆。“中国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虽然有所回调,但并没有出现大幅下跌,更没有出现全面的债务收缩。”王一鸣说。居民部门、企业部门债务没有出现负增长,只是扩张速度有所下降。

宏观政策有较大空间,企业应对挑战能力增强

王一鸣表示,中国宏观政策仍然有较大的回旋空间,今年以来,中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年内已经连续两次下调政策利率,同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财政政策仍有较大空间,中央政府的杠杆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是最低的,仍有条件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王一鸣指出,从物价走势看,今年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1%,环比涨幅比上月继续扩大。后期,随着影响物价下行的阶段性因素消除,中秋国庆“双节”居民出行消费意愿回升,房地产销售边际改善,CPI将逐步回升。从更长的时间跨度看,近5年来中国CPI同比涨幅年均为2%左右,是国际上公认的较优的物价水平。我国保持较低的通胀水平,也为宏观政策调控预留了更大空间。

王一鸣指出,从应对外部挑战看,中国具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和回旋空间。当前中国面临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部需求不振等挑战,但中国国内市场规模更大,经济纵深空间也很大。近年来,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一些企业也积极主动进行调整,增强了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推荐内容
  • 10月09日 火龙果的功效与作用
  • 10月09日 狗舌草的功效与作用
  • 10月09日 红半边莲的功效与作用
  • 10月09日 中金:节后A股有望保持相
  • 10月09日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福建三明
  • 10月09日 申万宏源06806.HK
  • 10月08日 奶汁树的功效与作用
  • 10月08日 刺三甲的功效与作用
随机图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