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资界 发布时间:2025-10-14 18:25:15 阅读量:8789
在2025年短短几个月内,OpenAI先后主导了与英伟达、AMD、Oracle、博通等巨头的一系列数额巨大的订单,并计划启动一系列大规模AI基础建设项目。10月13日,OpenAI又与博通达成了部署AI芯片的订单。
在OpenAI的“疯狂下单”中,其合作的公司的市值开启了“疯涨模式”。
其中,市值增长最夸张的当属Oracle。凭借与OpenAI达成的未来五年3000亿美元的大单,Oracle股价一度飙升36%,市值一度触及万亿美元。AMD的市值也在合作公告后单日暴涨近700亿美元。
在接连发生的AI投资事件中,有人注意到OpenAI正在通过一系列芯片、数据中心建设、AI技术服务的订单,形成了一整套闭环的价值链。参与到OpenAI合作的玩家们,正在组织起一个系统性的AI建设联盟。
但同时也有人认为,这些订单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风险。这些AI投入的预期收益,基本上都依赖于OpenAI的长期回报。如果AI产生的营收和利润不达标,那将会带来严重的“价值毁灭”。
“我们就是要花大钱搞基建,我们就是要下这个赌注,一个公司级别的豪赌,赌现在就是做这件事的正确时机。”
但正如OpenAI CEO Sam Altman在10月9日的访谈中所强调。科技巨头们近期与OpenAI的频繁合作,或许反映出AI行业正在落地一个全新的共识——
过去“小打小闹”的时光不再,是时候该拼上“身家性命”投入AI了。
AI投资2.0阶段已至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OpenAI与Oracle订单的意义,那就是——这场交易打破了过去科技巨头们“理性投资AI”的“舒适圈”。
过往的AI投资,本质上是一场科技巨头的可支配资金竞赛。
以阿里和谷歌两大巨头为例,科技巨头的AI投入目前都还算是比较保守,整体投资风格相当理性。
在这里,我们引入Capex / 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指标作为参考。该指标能够反应公司能将多少运营利润用于资本投资。
根据阿里巴巴最新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Capex为386.76亿人民币,调整后的EBITDA为457.35亿元人民币,Capex / EBITDA为0.846。
谷歌参考母公司Alphabet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公司Capex(Purchases of property and equipment)为224.46亿美元。由于谷歌并未披露EBITDA,我们可以用Operating Income(营业利润)+Depreciation of property and equipment(固定资产折旧)得到近似值为362.69亿美元(312.71+49.98)。整体算下来,谷歌Capex / EBITDA约为0.619。
总体看来,两家科技巨头的Capex / EBITDA指标都很健康。这可以理解为巨头用每年赚的一部分钱来搞AI就够了。甚至阿里还在一边搞AI,一边搞“外卖战”。
这样的投入,可认为是公司基于利润表的投资。公司挣多少钱,拿出一定比例出来投资AI。但OpenAI与Oracle的订单,本质上是一场基于债务的AI投资,这就比阿里和谷歌激进得多。
根据订单信息,OpenAI承诺从2027年开始,连续5年在Oracle购买计算能力,总额3000亿美元。
表面上看,这笔订单是OpenAI每年要支出600亿美元购买云服务。但实际上,这一订单还有一个前置要求。那就是Oracle首先要进行数据中心扩建才能实现提供完整的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Oracle计划通过发行约180亿美元的新债务来资助这一扩张。既然OpenAI和Oracle都没有“现钱”投入,这笔订单基本上只能依靠债务融资实现。
投入AI从此前基于利润表的投资,变成了基于负债表的“豪赌”。AI的竞争,正式来到了融资竞争的阶段。相比此前的“安稳”,企业现在愿意为AI支付更高的风险溢价。
引用平均资本成本的视角看,我们大致可以将企业的投资分成由低到高的两个阶段。
在*个阶段,企业能动用低成本的钱大致是现金和自由现金流。这些钱相当于都是“自家内部”的钱。在账上“躺着也是躺着”,只要企业预计投资收益比账上躺着吃利息高,那动用资金都是合理的。
这是之前大部分科技巨头所处的阶段,股东们允许企业用“闲钱”来买GPU。当股东们发现企业投入AI的钱不够多时,还会抱怨不够重视AI,甚至会触发“AI Capex过低惩罚”,导致企业估值下滑。
在第二个阶段,是企业开始通过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灵活融资的方式投入AI。动用这些方式能让企业快速拿到大笔资金,但缺点就是融资成本显著升高,企业也必须相信AI投入能带来更高回报
这是当下科技巨头们所处的阶段。例如AMD跟OpenAI的合作,表面上看是AMD向OpenAI“卖卡”。但实际上,AMD几乎是“出让”了10%的股份,OpenAI拿着这些股份再来买卡。AMD用股权锁定订单,基本称得上是股权融资了。同样,马斯克的XAI与英伟达的合作,本质上也是一种灵活融资方式。具体内容,可以理解为XAI从一个融资平台借钱,再加上出售一部分股权给英伟达,XAI用这两部分的钱从英伟达买卡。
投资方式的改变,就像是有玩家在德州扑克选择举债梭哈。如果其他玩家无法拿出相应的筹码,跟不起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一无所有。
AI投入的2.0时代,已经到了。
OpenAI在出售
AI时代的“船票”
在这些现象背后,我们不免会有一些疑惑。
为什么上述几家科技巨头都愿意不顾风险?为什么要在当前时间节点增加AI投入筹码?
表面上看,OpenAI的“点金手”推高了每一名合作玩家的估值。虽然这些订单暂时不能兑现,但通过预期营收和利润率的计算,都可以直接折算成公司的PE。按照之前融资投入的视角看,市值增长有利于公司后续融资,进一步为AI建设铺路。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OpenAI的相关订单又呈现一定的生态关系。
例如OpenAI、英伟达、Oracle之间,OpenAI提供AI、英伟达提供算力基础、Oracle提供数据,三者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生态。参考OpenAI跟英伟达、AMD、博通的合作,那就是英伟达提供成熟GPU、AMD提供补充GPU算力、博通提供定制AI芯片及相关网络设施配套。
总结这些相互关联的线索看到,一条草蛇灰线呼之欲出——OpenAI正在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协调各方资源的平台,售卖搭上“AI方舟”的船票。
在这条船上,有的人负责搞芯片,有的人负责搞用户产品(如通过ChatGPT和Sora接入第三方App),有的人负责搞基建(如Oracle和Broadcom的数据中心),所有人都在奔着ASI(人工超级智能)时代的目标。
而这个方舟的入口,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可能比互联网时代更加统一。
例如在端侧智能领域,高通今年提出的*个AI趋势,就是“AI是新的UI”。AI将替代此前智能终端以UI为核心的交互方式。用户不需要再点击特定图标,AI来围绕用户提供智能交互入口。
“ChatGPT要成为统一入口,贯通用户与各类服务。”正如Sam在访谈中所言,OpenAI已经成了全球*的AI应用。围绕这一趋势,今年谷歌的Gemini和Anthropic 的Claude都在争抢作为用户通用入口的身位。
根据调研机构Menlo的数据显示,美国有四分之一的用户会选择ChatGPT作为首要入口。目前整个市场竞争非常激烈,OpenAI虽然处于*地位,但优势并不算大。关于竞争入口的重要性,Menlo在报告中提到,“消费者几乎总是会首先尝试他们的默认工具。”
能为用户提供持续服务的AI到底能实现什么功能,究竟能在多大程度改变用户的生活?这或许并不是当下AI行业最关心的故事。
因为,如果没有足够庞大的AI基础建设、AI相关硬件生态,正如在千禧年之前做互联网行业。没有网络基建、没有几十亿智能终端和用户,就算提出要做收益非常稳定的外卖、网购、云服务等生意,那最终结果就是机会渺茫。
“你得发电,你得建所有实体基础设施,你得搞定电力设备和数据中心外面所有的一切。你得搞定芯片制造的产能,把机架搭起来,你还得有消费者需求,有业务能为这一切买单。这得一大堆事同时进行。”
正如Sam所说。加入“OpenAI联盟”,意味着与科技巨头们共同“吹大”AI产业的体量。在AI大规模货币化之前,随时面临“泡沫”破裂的风险。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各司其职的玩家相互达成共识,那AI的普及在当下就会面临困境。
从当下看,AI边际成本的可能比互联网时代要高的多。
AI生成每一个token都是实打实的算力和电力成本。今天大部分的AI创业者提到商业逻辑,几句话就离不开“从*天就要想清楚变现”、“边际成本明显”的观点。基础设施不能完善,AI很难真正发挥应该有的技术水平。甚至,“算力不足已经影响到了新功能和新产品的推出”,Sam说。
事实上,用户也因此很难体验到*的AI能力。
比如今年十一国庆爆火的Sora2视频生成模型,统计数据显示,Sora2推出之后,下载量从暴涨到见顶只有短短3天。在用户量激增之后,“捉襟见肘”的算力很难保障每个用户都能享受跟官方演示视频一样的效果。
国内的AI产品也是一样。例如豆包宣称模型能支持多轮对话,总计几十万字的输入和输出。但实际上,用户给豆包起名字之后,在不创建新对话的前提下,只需几十轮对话,豆包就记不得了。甚至还会误认为是用户要求豆包用该名字称呼用户。
或许,加速投入AI建设的玩家们看到的就是AI“空有能力、后继不足”的遗憾。
结语
AI时代正在加速朝着疯狂的方向狂奔。但在当前节点,或许我们还暂时不需要过于警惕泡沫。
在大模型时代,我们正在经历AI改变着千行百业,也经历人类又一次达成一次技术建设的共识。
“在泡沫时期,乐观的分析师们会用科技提高生产力来为高市盈率辩护。他们对于具体公司认知或许有误,但这一根本原则是正确的。”
诚如“硅谷创业教父”保罗·格雷厄姆在2004年对互联网时代的总结。
在AI的普及下,AI正在成为重要的生产力工具。例如,AI办公让我们不再需要“手敲”会议纪要;AI Agent能为我们每天“端上”一份行业的最新简报。“技术是一种乘法杠杆。如果现在的生产力是从0到100,十倍的增长就能将生产力放大至1000。”格雷厄姆说。
在一个新技术时代的前夕,估计一个远超10万亿美元的市场本身就非常困难。或许,我们可以参考互联网时代的历史作为AI时代的展望。
既然AI时代数据传输的基本要素是Token,那我们选择互联网时代的IP流量作为对比参考。假设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前夕的1990年,从当时的视角估算现在的互联网IP流量,并于实际进行对比。Grok给出的结论是,2024年实际互联网IP流量是“过去乐观估算”的4倍有余。
1990年的互联网从业者们,哪里会想到现在云服务、IoT、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呢?
今天AI建设的联盟,正如互联网时代的玩家们。或许,我们只需耐心见证AI如何重塑世界,抱团推进方能超越局限。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