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之星 发布时间:2024-03-14 08:21:40 阅读量:19815
虞尔湖
潮起网「于见专栏」
在互联网产业过去数十年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电商企业在持续不断地追求规模。规模越大的企业越能在行业内站稳脚跟并成为领军者。未能率先实现规模扩张的企业,诸如1号店、易迅网等都逐渐退出舞台直至消失。
作为国内首家自建物流体系的电商平台,京东可以说是一家热衷于“基建”的互联网企业。京东不仅有自己内部的企业供应链,甚至把这一套供应链基础设施,向上下游的商家客户、合作伙伴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在年初,京东成为获得2024年度Gartner供应链技术创新奖的唯一亚洲企业。
近日,京东集团发布了2023年度业绩报告。在财报中,一条数据十分显眼:截至2023年12月,京东的供应链基础设施资产规模达到1538亿元,同比增长16%。
深耕供应链,长效价值终显现
京东于2004年正式涉足电商领域,十年后即2014年京东奔赴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并成功跻身全球前十大互联网公司排行榜。
如今,经过整整二十年的砥砺前行,京东已经从一家单纯的电商企业成长为一家“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目前,京东的业务已涉及零售、科技、物流、健康、产发、工业、自有品牌、保险和国际等多个领域。
京东为确保所有运营步骤、关键环节资源优化配置,于2018年自主研发了“智能供应链技术服务平台”。这套供应链系统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对商品流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挖掘,进而预测供应商上游的补货能力和销售能力。
当下,“无界零售”时代正在来到,消费者希望获得所想所买即所得的极致购物体验。消费者在京东平台下单的背后,是采销、仓储、配送、售后等一系列服务的支撑。而京东供应链可以更好地实现海量订单下供应商、平台与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协同。
不管当中涉及到哪些环节和平台,最终还是要依靠物流来实现。这也就意味着要建立起一套高效、敏捷、智慧、协同的供应链网络,无缝链接产业端和消费端,实现商品的快速流通和需求的精准匹配。
京东从2014年开始打造的冷链物流体系,专注于生鲜食品、医药物流等产品。依托冷链仓储网、冷链运输网、冷链配送网“三位一体”的综合冷链服务能力,京东率先突破过去国内冷链“断链”的困境,打造出了全流程、全场景的一站式冷链服务平台,实现对商家与消费终端的高效交付服务。
同时,京东建立起的全流程智能温度监控系统,实现0腐损,0断链,引领了国内冷链物流市场的新标准。
京东供应链中特有的“以储代运”的模式,也值得拿出来一说。为了让消费者更快地收到货物,京东除了在全国各地打造自有仓库之外,还和各个品类商家签订存货协议,让商家原本的货品仓库改造为京东云仓库,并交由京东负责物流管理。
这个操作虽然听着来很简单,但同行要效仿起来却不容易。以储代运的模式之所以能成立,离不开京东本身精准的数据分析系统和高效的物流运输能力。当消费者下单后,商品会在距离用户最近的一个物流中心出库,发往京东配送站,再由京东快递员完成“最后一公里”。
这也是为什么京东订单的配送效率能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另外,被存货占据资金的供应商也顺其自然地成为了京东供应链金融的客户,一举多得。
总的来说,以储代运是京东供应链上一次模式上的全面创新,不但提高了物流配送的效率,也提升了京东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江湖混战,供应链是京东最有力的倚仗
无论是阿里巴巴的流量体系,还是京东的供应链体系,在过去都表现出现强大的竞争力,从而在十多年间形成了双雄争霸的市场格局。
商的江湖完全可以说是一盘浑水了。
这场竞争谁输谁赢,现在讨论或许为时尚早。各家电商平台的经营侧重点不同,但这盘“买卖”的本质终究还是要划分到零售业当中。
随着零售场景的无处不在和供应的碎片化,各大品牌商家对数字化供应链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在全渠道销售的今天,各大品牌厂商都要面对进行全新供应链重构的痛苦过程。京东供应链的出现则帮助这些商家打造了一整套的供应链服务,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举个例子,一些传统品牌的厂家,常有诸如仓储规划和布局不合理、数字化管理不到位的毛病。这些传统商家在申请加入京东云仓体系后,可以一步到位让原来“沉睡”的仓储资源全面盘活,省去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的无用功。
从2017年开始,京东就积极向“零售+零售基础设施服务商”转型。通过开放赋能,京东与所有品牌商、合作伙伴一起,不再彼此博弈,而是共同创造新的价值,共同向供应链要效益。
在2023年财报数据中,立足京东供应链的全年服务收入达2134亿元,同比增长17.8%。显然,商家从京东供应链获得赋能的同时,也为集团营收创下了丰厚的收益,实现双赢的局面。京东供应链长年积累的能力已经向各行各业逐渐辐射开来,辐射到更多企业身上。
如今电商平台至今的竞争早已不是静态的比较,而是多维度的动态比拼。从理论上说,只要投入的资源足够多,再强大的壁垒都会被攻克。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仍有个别壁垒具备极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那就是“时间”。
从广义上说,时间壁垒就是一种长期主义。京东从创立之初,就着手搭建起自营物流系统,从而一步步搭建起完整的供应链生态平台。放眼其他竞争对手,京东在这方面是“唯一的”。
这就为京东建立起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除非行业重新大洗牌,否则京东在供应链所构建的护城河很难攻破。
供应链金融的诞生,是神来一笔
对比实体线,开网店或许少了一些固定资产的支出,但资金压力还是存在的。向工厂下单需要定金,日常推广需要费用,遇到大大小小的促销节日,商家更是需要大量备货,日常营运资金往往难以负荷。在这一情况下,京东在2012年就做起了供应链金融业务。
最初京东发现一些供应商存在资金流转困难的问题,所以京东把供应商的应收账款按单笔融资的方式推给银行。但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执行层面存在着不少阻碍。
于是,京东把供应商的应收账款的各种数据集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池,放入一些金融风控点,利用数据系统自动判断风险等级。供应商在这个供应链金融系统内容,可以生成自己的授信额度,直接申请融资。这就是最初的京东供应链金融产品——京保贝。
京保贝上线第一个月即完成超过10亿规模的放贷。供应商可以在额度范围内进行融资,如果供应商没有及时还款,京东会使用供应商的应付账款进行还款。换言之,在供应链金融体系下,平台资金流转形成闭环。如今,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已经走过十年,从内部业务走向了外部产业链,基于供应链的金融业务已经成为京东增长最快的业务线之一。
供应链金融产品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京东自身的生态体系而开发,并加速了京东整个生态体系的运转效率。
另外,京东供应链金融最具有意义的一点,是解决了传统动产融资的困局。传统动产融资有三大困局,一是抵质押物范围小,导致广大中小企业动产价值难评估、难质押;二是缺乏全国性的、电子化的动产质押登记平台,导致重复质押等风险事件频发。最后一点则是过去的质押方式十分死板,货物一旦用来融资,流动性就大幅下滑,无法随着货物买卖状态进行调整。
而京东供应链金融的出现,则全面整合了质押商品从生产、运输、存储到销售的全链条数据交叉验证,可以做到动态质押。
目前,京东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产品已经在为各类场景、各种特色企业进行服务,并覆盖了很多传统动产融资触达不到的群体。
结语
回溯京东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京东遵循的是一种“科技驱动”的供应链服务创新模式。京东以自身电商平台为基础,为其平台上的各类供应商通过大数据和智能技术赋能提供定制化、柔性化、快速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并加以金融服务支持。
互联网变革显然远未结束。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升级的同时,也给电商行业带去更快的发展渠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体化供应链所带来的降本增效与极致的快递物流服务都会成为京东集团源源不绝的业绩增长动力。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