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之星 发布时间:2024-03-12 19:14:54 阅读量:15024
智通财经APP获悉,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报道称,日本央行离正式加息越来越近,并表示一些日本央行官员将在下周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探讨决定是否在本月采取加息行动,但知情人士表示目前难以预料最终的政策结果。而政策的变化,或将引发日本金融市场动荡。
知情人士称,在日本央行的官员们看到定于周五举行的春季薪资谈判的初步谈判结果后,可能将做出最终决定。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强劲的薪资增长数据可能将成为3月份加息的最后推动力,尽管一些官员仍持谨慎观点,认为日本央行应等到4月份才能看到更全面的经济数据。
据知情人士透露,日本央行的一些官员正准备在3月18日至19日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做出加息决定或者暗示即将加息的前瞻性的决定。知情人士称,无论2007年以来的首次加息是在3月还是4月,官员们的评估都是——日本央行势必即将开启加息。
这一消息帮助日元兑美元收复今日的部分失地,并推高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表明日本央行正朝着取消全球最后一个负利率政策国家的方向缓慢前进。
知情人士表示,一些官员认为,由于预计正式决定将全面接近尾声,最终可能需要由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来决定政策走向,并且很有可能围绕他的观点形成共识。
上述知情人士称,如果是在按兵不动的情况下,日本央行的官员们正在考虑是否需要发出即将加息的信号,以维持预期并限制可能出现的日元汇率大幅波动。
尽管在一系列经济数据和日本当地媒体报道之后,市场对本月加息的猜测情绪激增,但Bloomberg Economics的经济学家们仍然认为,4月是日本央行宣布加息的最佳时机。
此外,在最近公布的一些积极数据中,日本最大规模的工会组织之一日本劳工联合会表示,其附属成员要求今年平均加薪高达5.85%,而一年前的初步加薪幅度为4.49%,当时的初步加薪幅度则仅仅为3.8%。
知情人士表示,这一数据可谓是几十年来的最大薪资增幅,如果定于3月15日公布的今年初步薪资涨幅统计数据远高于这一数字,日本央行可能将依据此数据来估计小型企业的普遍薪资增长力度,尽管该报告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反映了大公司的薪资增幅。
知情人士表示,与此同时,一些日本央行官员认为,仅凭Rengo的初步薪资谈判结果不足以确认总体薪资趋势,日本央行需要评估4月25日至26日会议之前获得的大量数据和信息。知情人士还表示,如果日本央行本月采取行动,可能会被市场视为强烈的鹰派,并引发对进一步激进加息的不必要猜测。
日本央行罕见未买入东证指数ETF! 日媒周末发布的 3月加息“小作文”似乎越来越可信
据了解,在上周,由于日本的一些企业工会组织对薪资的要求超出预期,以及日本媒体时事通信社在上周末援引的知情人士消息报道,日本央行的官员们倾向于在3月份加息,市场上有关日本央行将于3月正式加息以结束负利率的猜测情绪瞬间激增。
3月13日日本大型企业与工会的年度薪资谈判结果,以及3月15日日本劳工联合会将公布的首份调查结果,这两份薪资增长数据对于日本央行的利率政策将至关重要。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曾多次表示,在2007年以来首次加息之前,需要看到更强劲的薪资增长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央行周一罕见干预日本股市,这出人意料地偏离了其一贯的买入策略,即在股市早盘下跌2%或以上时买入跟踪基准指数的交易所交易基金。叠加日本时事通信社(Jiji)周末重磅报道称,日本央行有可能于3月19日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决定取消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YCC),并结束负利率政策,因此日本央行在股市策略上的明显转变可能引发全球资金猜测,即央行正准备最早于下周缩减其大规模刺激措施。
自2021年初以来,当日本股市的基准指数之一——东证指数截至午盘下跌2%或以上时,日本央行几乎在每个交易日买入相关的ETF。尽管日本央行从未公开表示存在这样的固定政策,但该央行一直如此严格地坚持这种模式,以至于它被视为事实上的政策。然而,日本央行周一罕见未买入跟踪东证指数的ETF,即便是在东证指数截至午盘下跌2.3%之后。
日本的短期利率可能将扰乱更广泛的债务市场
日本央行迅速退出负利率制度可能将导致短期借贷成本大幅超出预期,这将波及整个国家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预期,进而影响日本金融市场的各期限借贷利率。
尽管对政策敏感的两年期日本政府债券的收益率本月早些时候触及十多年来的最高水平,但策略师们表示,市场仍然对最快下周可能出现的加息已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他们指出,收益率曲线短端的大幅向上的波动率也将不可避免地迫使期限较长期限的债券基准利率走高,进而影响日本的长期贷款基准利率。
日本国债市场的快速变化也可能会冲击货币和股市。日本老牌券商大和证券公司资本日本国债策略师Keiko Onogi表示,如果货币政策的变化在下周的日本央行货币政策会议后立即出台,投资者和企业将在日本财年基准下的最后两周急于进行调整,从而放大金融市场动荡的风险。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